【建道人,係我!】黃炳謙:我是耶穌幫門徒洗腳的布條 / 採寫:林智妍

林智妍「某年6月,我也記不清是哪年,好像是八九民運的那年,當時我們險些兒發不到薪金給建道同工。當我們正打算籌錢出糧時,學院收到一張從美國寄來的支票,這剛剛足夠支付那個月的薪酬。」在建道院董(司庫)這崗位上服侍了三十年的黃炳謙先生親述這次難忘的經歷。他心懷感恩地說,建道從來不借錢,不欠債,未試過折扣支薪,更未試過欠薪,這都是神的奇妙恩典﹗

1966年,黃炳謙先生(Lawrence)被張慕皚院長邀請加入建道院董會。當年,一眾院董中只有他是從商,[1] 曾自覺自己並不勝任。但當時院董會眾同工皆歡喜Lawrence 能加入,這可為他們增強時代和社會的觸角,有助學院發展。不久,Lawrence便擔任司庫一職,管理學院財政,對這位生意人而言可謂架輕就熟。Lawrence 很感謝曾在建道忠心服侍多年的鄧燕梅女士,[2] 令Lawrence的擔子減輕了不少。

Lawrrence認為做生意跟神學教育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範疇。對他而言,做生意主要是控制成本,若估算是蝕本的就一定不做,首要目的就是賺錢;但神學教育卻是因應面前的遠景或異象,然後擬定發展策略,盈利從來都不是首要考慮條件。Lawrence 強調司庫的角色正是要有效管理(manage) 學院財政,而非控制(control)。學院每年的財政預算由最初期的幾萬元(30年前已算是不少的數目),漸漸因應事工之發展增加到幾十萬、幾百萬,到現時的過千萬,神一步一步帶領學院去跨過每一個財政危機,在經歷和面對的過程中,同工們都步步為營。Lawrence十分欣賞建道的教職員們上下一心,同時也感謝不斷支持建道的同行者。能將學院好好管理並不是個人功勞,而是團隊互相配搭的成果,他十分珍惜院董會主內肢體的情誼。

Lawrence形容「被神使用」就得像一條「耶穌幫門徒洗腳的布條」﹗我們日常穿衣服都可能會看毛它是甚麼牌子或款式,但用抹巾通常甚麼都不在乎,只要能被「搓圓撳扁、索得水、又扭我乾」。這個比喻,很有意思。30年院董崗位的服侍給他學習信心的功課,能與牧師們一起推動神學教育,Lawrence看到自己的小信以及別人心懷牧者的胸襟。

1996年,當時張慕皚院長提議把禮堂翻新,院董會和幾位建築界的專業人士一起到學院先行視察一下禮堂和周邊的幾座建築物。眾人眼見建築物非常破舊,確實有修葺的需要。但其中一位建築師提醒,這破舊的禮堂根本連圖則也沒有,是不可糊亂進行裝修工程的,當時就有院董隨即說:「除非把禮堂和周邊的建築物拆毀再重建過來啊﹗」(按:Lawrence當時以為大家只是說笑,不是認真的呢。)事後,張院長竟然認真地拇Lawrence商討有關重建禮堂的事宜。Lawrence 認為在當時凡社會形勢,很多人都因九七問題移民他國,不多資金留在香港,要籌兩、三千萬來建禮堂和旁邊的幾座建築物幾乎是沒可能的。

這一次確是信心的功課﹗過了不久,張院長致電給他,說:「Lawrence,我們已籌到一千萬來興建新禮堂了﹗」[3] 這也是一次信心的見證,見證神一步一步帶領神學院的發展。要訓練未來的傳道牧者是,更新學院的硬件設備是不可或缺的。

另一次信心的見證便是「建道神學院普通話學院」的成立,[4] 一項計不到經營成本的事工﹗沒想到九七回歸後,社會起了這樣的變化,開啟了更多渠道,按通內地與香港的往來。不少內地的傳道同工能透過不同方式來到學院接受裝備。由2006年首屆的普通話學員不足一百人,至今學員人數已超過七百人,國內牧者培訓的需求極其龐大。由於不少學員是來自教偏遠和資源貧乏的地區,所以建道向部分普通話學員提供學費及住宿費豁免。起初,Lawrence擔心學院在長期承擔這方面的經濟開支下,會對校本部的事工造成很大的經濟壓力,但神卻賜下許多關心普通話神學教育的同行者與建道一起承擔這項事工。Lawrence 期望學有所成的普通話畢業生能有效地回饋和服侍中國的教會。

Lawrence 感謝神如他在建道有學習的機會,讓他看到神學教育要訓練出一不只是把知識停留在頭腦,而是「到地」的傳道人去服侍教會,帶領教會適切地回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

[1] 80年代的院董會成員,大部分是牧師,其餘都是從事教育界或專業人士,只有黃炳謙先生是來自商界。

[2] 起初學院的帳目都是很簡單,但卻涉及大量「手作仔」的文書工作,而財務室的鄧小姐在這方面的忠心服侍廿七載,於2015年榮休。

[3] 2000年,百周年紀念大樓落成;翌年,區樹洪紀念禮堂落成,這成為建道神學院的一個新里程碑。

[4] 建道廊學院普通話學院於2013年正式成立。現時修讀的學生達到約750人,來自不同省份。從教牧碩士、道學碩士、神學碩士、教牧學博士到哲學博士都有同工修讀。近年來,進深課程的需求更不斷增加。2015年12月,普通話教牧學博士班正式開始。

原載於《建道通訊》184期,2016年7月,頁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