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宣教與誇越文化 / 曾景雯
當基督徒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時,宣敎工作很自然地要面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處境。神學訓練究竟能否裝備宣敎士到不同的文化處境去生活,和適切地傳福音給不同的族群,使他們都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呢?
跨越文化傳意的誤解
曾有一位美國弟兄到非洲去,向俾格米族(Pygmies)人宣敎,他盼望族人早日認識真神。一天,他為族人播放一齣以耶穌生平事蹟為題材的電影,希望以具體的影像幫助他們認識真神的慈愛和救恩。可是,當看到猶大出賣耶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時,這些俾格米族人竟然滾在地上大笑。宣敎士很驚訝,為何他們有這樣的反應呢?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不是很悲傷和感動的事嗎?祂為了拯救人,使人與神和好,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為甚麼這些俾格米族人反而譏笑耶穌,倒去稱讚猶大勇敢呢?
這美國宣敎士所受的神學訓練,沒有敎導他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事後他發現,原來俾格米族人驍勇善戰,認為無論用甚麼方法,只要有能力冒險,在社會得勝生存,就是英雄。相反,他們認為耶穌是可憐的,是失敗者,祂不單被捕,更被殺死。在他們的世界觀裡,失敗者是不可以信任的。這宣敎士深深感受到必須經過正規的宣敎訓練,注重跨越文化研究的反省,才可以有效地向其他民族傳神的真理。
多元文化的世界
早期的人類學家因著人類多有共通點,而推斷出一個普世文化的立場,就是模仿先進的西方文化。可是後來經過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他們發現各民族皆擁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特色,而決定這些特色的,是族群的生活方式或藍圖。
今天,全球約有一萬二千個族群和超過13,511種語言。[1]各民族傾向堅持自己的單元文化觀,自然排斥別的民族或文化。例如司提反殉道後,早期敎會的門徒因受逼迫而分散各處去傳福音,不少猶太信徒「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但神興起來自地中海沿岸的猶太僑民向希利尼人傳道,領許多人歸向耶穌,建立一個多元文化的安提阿敎會(徒十一19~24)。
今天,香港已經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外籍人口不斷增加,他們分別來自東南亞、歐洲、北美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他們一面適應香港文化,一面將本身文化的風俗和習慣帶來香港。若我們到尖沙咀的重慶大廈去,就會看見許多由不同民族人士經營的店鋪,和不少外籍人士的住所。
雖然我們活在這多元文化的社會裡,但多數人仍堅持與其他民族保持距離,封閉在自己熟悉的單元文化裡,不願開放自己去了解其他文化和民族。其實,只要我們讓自己多接觸別的文化和族群,就能除掉不少誤解、假定和恐懼,更能欣賞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
跨越文化的突破
聖經時代,猶太人因排斥外邦人而不願意與他們分享神的真理。舊約時代,約拿就曾逃避神的差派,不肯向尼尼微人宣告祂的信息。新約時代,聖靈又引導使徒彼得和約翰排除對撒瑪利亞人的歧視,要他們親自按手在撒瑪利亞信徒的頭上,聖靈才降臨(徒八14~17)。之後,彼得須再次突破自己單元文化的框框,被神差派到外邦人哥尼流家傳福音,使哥尼流一家歸向耶穌基督(徒十9〜48)。
早期教會信奉律法主義的猶太信徒抱持單元文化觀,強調外邦人必先受割禮才能得救。在耶路撒冷會議上,教會討論跨越文化傳福音的問題,談到怎樣傳遞神的恩典和救贖,結論是:人因信稱義,並不靠著遵守禮儀而得救(徒十五1〜29)。
跨越文化傳意的原則
耶穌以道成肉身融入猶太人的社會,以他們的語言傳天國的福音。使徒保羅也學習了這「道成肉身」的模式,在不同文化處境中有效的進行宣教工作。保羅的原則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無論向同胞或外邦人,在律法以下或不在律法以下的人,強者或弱者,他都甘心放下自己的文化,認同他們,為了神的愛和福音的緣故,總要得更多人信靠耶穌為救主,使他們都與神和好(林前九9〜23)。
結語
在宣教事工上,無論是傳福音、牧養、教導或輔導,都不能脫離文化的問題,因為文化是人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在投身差傳工作的時候,我們須好好的裝備,讓聖靈引導我們在不同文化處境中有效地傳福音給萬民,使他們忠心跟從基督。
註: [1] World Christian Encyclopedia, cited by Patrick Johnstone and Jason Mandryk in Operation World,(Carlisle, UK: Paternoster Lifestyle, 2001),1.
原載於《建道通訊》128期,2002年7月,頁4-5。
Latest Articles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