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靈命與敬拜 / 朱裕文

不認識神的人,也會向「未識之神」獻上祭祀和敬拜(徒十七23),那認識神的人,不是更當以神配受榮耀與尊貴的聖名,向祂發聲頌揚嗎?敬神的心驅使敬拜的行動,而真誠的敬拜必定從心靈而發,那就是耶穌所講的心靈(in spirit)和誠實(in truth),意思是用有真理和知識的心靈敬拜神。

耶穌毫不諱言的指出,撒瑪利亞婦人對敬拜的觀念是錯謬的。婦人問:我們祖宗在山上,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那真正拜父的地方究竟在哪裡呢?婦人這一問反映她在尋索神居住的所在,問哪個地方才「神聖」。耶穌對她說:「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4)耶穌用「神是個靈」這個詞組,表示神是不朽(immortal)、不可見(invisible)、無所不在、永恆不變的,所以無論在哪個地方敬拜神都可以,最重要的,是應該用心靈和誠實拜祂。

人敬拜神並與神相遇,必須先與神建立關係,接受祂為神,讓祂成為生命的主。人的心靈與神相會,神的靈在我們裡面(living in the Spirit),有聖靈重生的屬靈生命,即是屬神的生命,就容易與神相交(intersection)(約三6)。只有當人認識神,信靠並親近祂,敬拜才能產生意義(未認識神的人就不可能有這分誠意),這是首要的,也是必需的。這並不表示認識神的人每次敬拜都有虔誠的準備,因為每個人的屬靈狀況與敬拜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每一個敬拜者個人的靈命狀況都與群體敬拜有關,其投入參與程度可以直接影響群體的敬拜氣氛(這一點比敬拜形式更重要),這是說,任何模式都不能代替敬拜的真誠,而不真誠的敬拜者只能期望外在刺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說模式不重要,因為人會按他的性向、文化背景或教會傳統,選擇不同的敬拜模式。但我要一再強調,敬拜者的心比敬拜形式更具決定性。

靈命與敬拜之間的關係,在於人敬拜神時聖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人面對神的時侯,聖靈會使自義的人張眼,祂觸動人良知中最隱藏的角落,催促人認罪,為義判斷正確的路,反省自己的不是。崇拜中,聖靈成為神人之間的中保,這位保惠師在創世時翱翔於眾水之上(創一2),在歷史中擔任神人相交的橋樑。

不少人將能否投入崇拜聚會的責任,歸究於聚會的形式,例如詩歌的選擇,然而,究竟敬拜者是為滿足自己而敬拜,還是為滿足神的喜悅而敬拜呢?答案當然是後者。其實人在敬拜時的投入程度,往往與自己的靈命情況成正比,試想初信主的人,或剛得到聖靈更新生命的人,不是會帶著熾熱的心靈渴望親近神嗎?因此,一顆渴想朝見神的心正是關鍵的所在詩人說:「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詩四十二2)John Piper在他的著作《渴想神》(Desiring God)中,形容渴慕神與敬拜的關連:「我們在祂裡面得著最大的滿足時,神最享榮耀。」(God is most glorified when we are most satisfied in Him. )這正是崇拜神的屬靈效應,人得著滿足,是因能滿足人的神供應他們所需,亦表示敬拜的目的達到了。敬拜是尋求神的面,向神獻上尊崇的祭,為榮耀祂,不是滿足自己,當人在敬拜的時候得著滿足,也表示神得著最大的喜悅了。

原載於《建道通訊》129期,2002年10月,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