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後世俗主義的來臨—福音廣傳的大好時機 / 張慕皚

「後世俗」主義一詞,是格寧連 (Patrick Glynn) 在God : The Evidence. The Reconciliation of Faith and Reason in a Postsecular World一書中提出的。格氏在書中首先描述他如何從一個無神論者的立場轉變過來,成為一個有神論者。當他八十年代在哈佛受訓時,一切所接觸的科學和理論都告訴他沒有神存在。九十年代,在第二任妻子的鼓勵下,他開始探討神存在的問題,才知道原來近代天文學已發現,宇宙並非在無限年代之前盲目碰撞所產生的。宇宙由大爆炸開始,這是六十年代中已確立的,宇宙不但有開始,而且這是一項高度精密的智慧式設計。

格氏又指出,近年心理學的研究完全推翻了過往對宗教的看法,以往大部分心理學家都以為宗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包袱,很快會被淘汰;世俗主義者認為宗教信仰對現代人有害無益,甚至如弗洛依德所說,是一種精神病。但近代的臨床心理學研究顯示,情況恰好相反,有宗教信仰的人精神健康比沒有宗教信仰的優勝。

格寧連又引用許多有關臨終病人經歷死亡後,靈魂離開身體的報告,顯示人不是單有物質身體的存在,很多這類研究都得出靈魂存在和靈魂與身體分離的結論。弗洛依德等心理學家反對靈魂存在和人死如燈滅的理論都顯然站不住腳。

還有,近代很多醫學上的研究都顯示禱告和人靈性的景況,對病人的康復有密切關係,因此醫學界人士不得不承認治療不能忽視屬靈因素。1995年12月,哈佛大學的醫學院開辦了第一屆靈性與治療的醫學會議 (Conference on Spirituality and Healing in Medicine),這是醫學界歷史性的創舉。1991年美國國會通過在全國健康學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中成立另類治療辦公室 (Office of Alternate Medicine),可見靈性向度已在現代醫療中得到官方的認可。

以上格寧連所提出的論據不能直接證明神的存在,即使用這些「證據」去推論出神的存在(聖經中所記載的神的存在,還需要走一段甚遠的信心旅程,但如果沒有聖經的記載,這些科學證據就難有更合理的解釋。就如格氏在一次電視訪問上舉出的例子:「一天晚上,你走進你孩子的遊戲室,突然發現牆上出現了米開蘭基羅為梵蒂岡畫的名畫。你問他這璧畫是從哪裡來的,孩子的回答竟是:它自己來的,是偶然之間出現的。」宇宙間一切的精密配合,人體核基酸密碼式設計,以不可能用偶然碰撞而產生作為解釋,近代科學研究使世俗主義成為愈來愈難持守的理論。

Hugh Ross The Creator and the Cosmos一書中指出,十六世紀哥伯尼 (Coperwicus) 時代的科學家害怕科學會貶低了神的地位,而二十世紀末的學者則怕科學研究會提高了神和聖經的地位。過去幾百年來,西方的世俗主義高舉人的理性能力,但幾經努力,都不能透過科學研究和真理的探索,為宇宙和人生的基本問題尋得答案。因此,二十世紀末的人類放棄以理性尋求真理,宣稱要進入後現代世界裡尋索答案,因此格寧連指出:後現代主義就是等候着誕生的後世俗主義(Postmodernism is postsecularism waiting to beborn)。

後世俗主義的誕生,是1972年秋季的事。當時世界各地科學家雲集波蘭,慶祝現代天文學之父哥伯尼誕生五百周年紀念,在這盛會中,劍橋大學的天文學家卡達 (Brandon Carter) 發表了著名的「人本原則」(Authropic Principle)。這原則指出,近代天文學研究明顯發現宇宙有歷史上開始的時刻,而且宇宙是一個精密的設計,這一切巧妙的秩序和平衡,都為了一個目的,就是適合人類在地球上生存。

後世俗世界的來臨,是福音廣傳的大好時機:

(一) 如上所述,近代的科學研究,雖不能直接證明神的存在,並叫人因此而信耶穌,但至少已消除了一些理性上的障礙。

(二) 六十年代以後的人類在世俗主義的迷惑下,心靈飢渴到了極點,迷幻藥、異端邪說、通靈交鬼和新紀元學說應運而生,擄掠人心。科學愈昌明,迷信卻愈深。常令我感歎的,乃是現今一些高尚學府如史丹福大學,附近充斥着專為人通靈交鬼的靈媒「黑店」,近代人的予盾在此可見一斑。今天傳福音並不需要證明有靈魂的存在和靈性的需要,這工夫「世俗主義」已為我們做好了

(三) 現代神學和自由派神學曾經因為迎合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而盛極一時,但因為不肯接受聖經的權威而弄至單有「人道」沒有「神道」,結果到了二十世紀末便宣佈破產。新正統派意圖重新強調「啟示」的重要性,但卻同樣因不肯接受聖經的權威,而變成「曇花一現」,匆匆而逝。

福音派神學,是否能夠如麥格夫 (Alister E. Mcgrath) 所預測,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宰制神學,我們只好拭目以待。福音派若要發揮其巨大影響力,必須結合有分量的神學和佈道的熱誠。在這時代要將福音廣傳,需要有深度的神學和倫理學專著作為指引和後盾;愛德華滋能夠帶來當時美國的復興和福音的廣傳,就因愛氏本身也是一位美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和神學家。

今天,莊稼已熟,人心也預備好了異端邪教不斷在迷惑眾人,但福音派似乎還未看見神所賜的時機。在現今的世代,單有一份傳福音的熱忱是不足夠的,我們需要如愛德華滋一樣有神學深度,又有福音熱忱的時代工人,這也就是神學院訓練時代工人的目標。

原載於《建道通訊》119期,2000年4月,頁2-3。

作者簡介

張慕皚

前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