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瓦器的自白/黃天逸

「我」──從來只是「瓦器」……從「會考」到「高考」,每次都是勉勉強強的捱過去。進入教育學院除了因為被中學老師的美好榜樣感動外,也許是對個人學術能力的合理評估。五年中學的教學工作,除了實現當老師的夢想外,原來天生(也許是後天的!)的身形,加上雄壯的聲線,並且無畏無懼的心態,竟成了「對付」一眾「曳仔」的強大武器。只是,課室以外,在同事羣中總覺得自己有所不及。

1994年就讀教育學院時蒙召。2000年進入建道神學院修讀道學碩士課程。對聖經研究感興趣的我,毅然選擇以聖經研究為主修。幾年的學習並不易過,不僅僅由於生活上與經濟上有難處,也因為要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功課與閱讀、英語為主的參考書籍(我是初中中文老師呢!),甚至頭兩年沒有間斷來自「雙希」(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的挑戰。我常與同學分享:「請大家為我祈禱吧!」事實上,我的GPA從來都是……(無面見人的!猶記得當年某位師長曾說:「GPA 4.0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傳道人呢……」心裏釋懷!)

畢業後,上帝為我預備了一所大型教會作牧養的工作。三十歲剛好出來傳道,本打算牧養職青羣體,只是因着教會同工配搭的需要,結果被安排專責牧養成年人。我所牧養的對象除了全屆中年外,且大部分都是具專業、學歷高,甚至家勢顯赫的肢體。因此,事奉的挑戰是真實而巨大的。感恩的是,這兩年有很好的學習和體驗。

2005年想着進修神學碩士,研究一個新約主題,並已有概括的研究方向,也閱讀了不少相關著作。只是,在計劃的過程裏,卻同時感受到牧養工作的巨大需要,加上當時正值神學院校剛開辦婚姻及家庭治療課程。幾經禱告後,決定放棄神學碩士的裝備,轉而進入婚姻及家庭治療的學習領域。同年,離開了原初事奉的教會,走進另一所中小型堂會服侍,更逐漸在教會裏承擔起堂主任的職務。

婚姻及家庭治療的學習開啟了我的眼界;它既有實務的要求,又具備學術研究的水平。隨後幾年的學習和臨床實習,讓我不單感到這門學科對教會牧養有幫助,並且也奠下了個人對此學科持續進修的興趣。因此,當2010年取得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後,即四處尋找可繼續進深學習的機會。基於客觀環境的限制,即使知道海外有極好的學習機會,只是與師母二人根本沒有能力出外幾年作全時間進修。後來知道美國哥頓康韋爾神學院有專門修讀婚姻及家庭輔導的教牧學博士課程,在師母的支持和鼓勵下,毅然報讀,邊牧會、邊進修。這階段的壓力當然不少,加上在牧會過程中的挑戰與難處,深深感受到若非有「寶貝」在我這「瓦器」裏,恐怕無法一步一步走下去。事實上,多少次遇上困難時曾想過放棄,只是,過程中卻又深刻地體會「恩典」從來比一切都要多。

2014年底的某一天,蒙母院梁家麟院長約見,邀請於新學年回母院任教,心裏感到不配之餘,對上帝只有滿滿的感恩!上帝的時間確實是奇妙的,就在同一天晚上,收到了哥頓康韋爾神學院完成了所有進修要求並取得教牧學博士學位的確認。

離開十多年牧養的教會,心裏非常不捨。昔日,教會裏一羣充滿年輕活力的中學生,今天都已大學畢業、進入職場,甚至有的開始成家立室。過去一直伴隨着他們成長,到我離開教會的一刻,才驚覺我們之間原來是「彼此相伴」的。說實話,撰寫此文時,心裏仍然記掛着他們各種需要。不過,我知道他們都已長大了,更重要的是,直到今天,他們都是忠於上帝、委身教會的基督徒;當然,還有教會裏許許多多個熟悉的面孔,全是一起走過了十多年的同行者,其中也有不少肢體已然成為了我的知己良朋呢!

從9月到12月(撰文之時),原來已在學院事奉了一季……

期待着第二季、第三季……能夠與眾位同學和師長一起學習、一起事奉之餘,盼望我們都能「彼此相伴」,哪怕就在這短暫的學習過程,甚至將來在不同地方上的打拚。我提醒自己:當珍惜任何一刻能夠「在一起」(詩133)的時光。

原載於《建道通訊》182期,2016年1月,頁24-25。

作者簡介

黃天逸

前實用神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