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尋根】一趟反思之旅/周振超

周振超 道學碩士二年級

身為基督徒,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外遊,其一是短宣或探訪宣教士,要抱着一個打仗的心態;其二則是旅行放鬆的心態,而我將文化之旅定義為後者,所以在6月13日的早上,我完全是抱着一個玩樂的心情參與,到上水火車站集合。但正正因為沒有期望,所遇到的震撼更大。

第一天的行程是乘車到廣西南寧市,晚上休息一天,翌日早上,到訪廣西聖經培訓學校以及拜訪廣西壯族自治區基督教兩會。這正是他們的早會時間,除了交換禮物儀式外,大會亦安排我們與在學同學一起交流,雖然只有約十五至二十分鐘的時間,卻讓我反思甚深。

對自身、對信仰的反思

在同一組交流的廣西同學之中,有些是研習數月的聖經基礎課程,而因為聖經培訓學校尚未正式升格為神學院,所以能夠提供的亦只有兩年全時間的裝備課程,縱然如此,他們亦十分珍惜學習機會。談到為何入讀培訓學校,同學都十分單純,有些因為牧者叫他們進修,他們便來了;有些則見到教會需要;其中一個同學的分享還語帶感傷:「教會牧者年紀已大,但是沒有人可以接棒承擔這個職分,見到羊沒有牧人,教會荒涼的情景,神感動我起來便來了。」

同樣作為神學生,絕對明白要放下一切,作全時間裝備,是要很大的信心,並且要承受很大的壓力。但他們的壓力絕對比我們大得多,畢業後在香港牧會,雖不會大富大貴,但收入總不致需要考慮能否足夠吃飯,但他們除了面對毫不穩定的將來,更會受到多方的限制。相比起我們,考慮將來的牧會工場,總會考慮到個人意願等一籃子因素,而廣西的同學就只是單單因為看見教會荒涼、有需要就全然擺上,讓我再反思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牧者、怎麼樣的傳道人、怎麼樣的基督徒⋯⋯

對國家、對未來的反思

交流完畢後,兩會的領導人帶着我們參觀旁邊剛建成的以馬內利國際禮拜堂。由於禮拜堂剛剛建成,非常簇新,與一般破舊的會堂形成強烈對比,在參觀時偶爾還會嗅到一陣新裝修的氣味。而禮拜堂的空間亦非常大,能容納數千會眾,可以用宏偉來形容。但當問及崇拜出席人數時,工作人員的回答是:「現時只有百多人參與,期望將來能夠坐滿吧!」

我聽後心裏一涼。可以坐數千的會堂只有百多人參與崇拜!細問下,其實堂會是香港教會捐錢興建,可能為着將來的發展而預備足夠空間。

「國內的情況較特別,如果你的教堂建得大,能吸引的人才會多。」其中一人在解釋。由於以往的工作關係,多多少少也會接觸內地,明白那奢侈之風,只要是美,是豪華,是奢華就會有人追捧。想不到這種風氣也入侵了基督教的文化⋯⋯

信仰在我們的國家,有些精神是承傳了,而有些則被世俗同化,我們的信仰會如何走下去?要靠我們這一代人去秉承、去持守、去保護。但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執筆之際正是國內《宗教事務條例修訂草案》討論得如火如荼,將來香港教會支持國內事工的機會,包括興建這些教會的機會還會存在嗎?

原載於《建道通訊》186期,2017年1月,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