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14期

The Multiple Streams Of Skeptical Influence On The Incipient Biblical Criticism In Late 17Th Century(懷疑主義對十七世紀末早期聖經批評學的影響之追溯) / 張雲開 

主流史學研究普遍假設現代聖經批判學有一個合併的溯源:改教運動和啟蒙運動。本文則認為除非加上極大的宗教懷疑主義,否則單是改教運動的唯獨聖經原則,根本不會導致高等批判學。

QOHELETH 1:3-11 Prose Or Poetry?(傳道書一章3至11節──散文還是詩歌?) / 黃天相

在研究希伯來詩時,傳道書常常被忽略,或許由於其體裁較具爭論性。本文章主要透過各種平行句的分析,證明傳道書一章3至11節是詩的體裁。

Richard Baxter’s Ecclesiastical Principles – The Nonconformist Controversy(巴斯特的教會觀──不從國教的爭論) / 黃玉明

本文研究巴克斯特在不從國教爭議中有關政教關係、教會行政組織和崇拜禮儀三方面所持的教會原則。

基督教與人的生存──約翰.麥奎利的人觀 / 關啟文

基督教與存在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二十世紀,布特曼(Bultmann)和 巴理(Buri)等數位存在主義神學家,嘗試結合基督教與存在主義,其中以約翰• 麥奎利(John Macquarrie)的存在主義神學最為平衡,並且特別值得研究。

潘霍華與莫特曼對巴特上帝的主體性的批判 / 鄧紹光

巴特對二十世紀新教神學最大的貢獻在於重申上帝的主體性。巴特所了解的上帝的主體性是分為兩層的:第一客體性和第二客體性。一方面,上帝的主體性是以第一客體性的自我關聯中的內在自我啟示為本質的。另方面,上帝的第二客體性乃建基於第一客體性,第二客體性的他者關聯乃上帝在基督裡自由地向他者啟示自己。

Fully Chinese And Fully Christian: Ts’ai Yung-Ch’un (Cai Yongchun)(完全的中國人及完全的基督徒──蔡詠春) / Hugh Barbour 巴伯

蔡詠春(1904-1983)是中國基督教歷史的典範。本文記述他的一生。

雙峰對峙──燕京大學宗教學院與金陵神學院之比較 / 徐以驊

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和金陵神學院是1949年前中國新教教會最重要的神學教育 機構,其中一所為大學神學院,一所為獨立神學院,兩所神學互爭雄長,各領風騷,掌攬著中國新教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