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16期

“I Am The Lord; In Its Time I Will Hasten It!” The Dynamic Parallelism Of Isaiah 60(「我耶和華要按定期速成這事」──以賽亞書六十章的動態平行體)/蔡定邦

本文回顧聖經平行體自盧夫主教(Robert Lowth)以來的研究,並透過以賽亞 書六十章說明該文學現象。二百多年來,盧夫對平行體的三重分類,即所謂「同義平行」「反義平行」「綜合平行」,一直是舊約希伯來詩歌解釋的鑰匙,用以分辨詩章與散文,並透過此分類找出詩詞的意義。

由人的超越到神的存在──約翰.麥奎利的人類論證/關啟文

約翰•麥奎利(John Macquarrie)是著名的存在主義神學家,他早期對傳統的自然神學抱批判的態度,然而後期他受到米曹(Basil M i t c h d l )的影響,接受一種支持上帝存在的累積論證。他整本《人性的探索》就是用來演繹這支持上帝存在的人類論證(anthropological argument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 。

基督教的「內在與超越」神觀──對劉述先「純粹超越神觀」的回應/郭鴻標

本文主要目的是回應新儒家代表劉述先教授的見解,他認為基督教神觀是純粹外在超越的觀點。這種見解主要循哲學的進路,將上帝界定為超越被創造的宇宙的創造主。這種上帝外在而超越宇宙的觀點引申於神人關係上,將基督教神觀局限於無法與人有絲毫溝通的結論。

唯名論與中道實相──比較奧康與智顗的思想/蘇遠泰

在現今多元主義的世代發展基督教的諸宗教神學,首先需要的是透過對話了解別宗教的信仰內容,欣賞其他宗教在教義與實踐方面的精彩之處。

孔、孟、荀與潘霍華的群己觀──從成人之道著眼/鄧紹光

先秦儒家學者孟子和荀子分別就孔子的仁和禮發展成人的思想。孟子走的是 內在超越的路數,荀子走的是外在盡禮的路數;前者重視成人過程中個人以心為性的主體性,後者著重成人過程中個人間以禮為中介的互動性。然而,前者怎樣 才可避免不滑進主體獨大而吞睦他者的境況中?後者怎樣才可避免個體不倫為由 禮所客觀化的關係的構成物?這是孟子和荀子的成人思想有待解決的問題。

香港華人教會之研究──以香港崇真會為個案/湯泳詩

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向以差會及傳教士為研究中心,華人教會及信徒的研究卻是不多。本文從華人教會自立的角度,集中討論香港崇真會的創立與發展。

鄺振華。《過渡中的香港宗教:回歸時期香港宗教的重整(1984-1998)》。/梁家麟

本書是作者鄰振華在德薩斯州貝勒大學修讀博士學位的畢業論文編印本,內容論及香港宗教在1997年政權移交中國前後的變化,特別是這對基督教可能產生的影響。

莫特曼。《在現代世界企劃中的上帝──神學的公共適切性文集》。(Moltmann, Jürgen. Gott im Projekt der modernen Welt: Beitrage zur offentlichen Relevanz der Theologie.)/郭鴻標

莫特曼這本《在現代世界企劃中的上帝——神學的公共適切性文集》是將十三篇其自1988至1997年所發表的文章結集成書,按其性質分三大類:神學與政治、在現代價值轉移中的神學、神學與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