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54期

華德之革命的基督教思想與民國基督教的廢約運動 /曾慶豹

本文以華德(Harry F. Ward)提出的革命的基督教作為社會福音在中國現實中的具體回應和實踐,作為研究的問題意識。

上海靈工團——戰時發起的五旬節派合一組織(1941-1949)/葉先秦

上海靈工團(Shanghai Federation of Pentecostal Churches)是中國五旬節派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集數十餘間教會組合而成的聯合組織;本文擬從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基督教合一運動與自立運動的意義以 及「普世基督教」和「全球五旬節派研究」的框架耙梳其歷史並進行探討。

香港五旬節會——土生土長自立教會的華洋關係(1907-1926)/戴觀豪

本文以香港五旬節會為研究個案,聚焦於該會創立後首二十年,即莫禮智領導時期(1907-1926),探討該會複雜的華洋關係。

傳承與發展——香港宣道會的奠基過程 (1949-1953)/何明章

本文記述和分析香港宣道會的奠基過程。事情由1949年開始,當時中國內戰已進入最後階段。因應局勢發展,宣道會決定關閉所有中國工場,並指令西教士撤離中國。然而,有十數名西教士不願離去;他們選擇逗留香港,與大陸教會保持聯繫,透過書信及《聖經報》幫助內地信徒成長。

現代華人教會神學家滕近輝牧師之普世差傳宣教觀/蕭錦華

本文爬梳滕牧師的專書、論文、講章、牧養感言、回憶錄及訪問等載述,考察他從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各時期推動本地海外華人差傳事工過程中形成發展的普世差傳宣教觀念,以及影響其觀念發展的基督教歷史和時代背景包括諸信仰運動思潮,揭示當代華人教會普世宣教神學思想發展之成就。

英國凱錫克培靈會與華南培靈奮興運動/黃彩蓮

十九世紀英國一個小鎮凱錫克(Keswick),誕生了著名的凱錫克培靈會。 其名聲,廣至北美、歐亞等地。此聚會每年舉辦,至今已有145年,為西方重要的培靈奮興聚會。至於二十世紀的中國,也出現不少奮興運動,然至今研究多集中於山東大復興,或某些奮興佈道家,鮮有以華南為研究對象。故此本文也會為仍然舉辦之凱錫克與香港培靈研經會作比較分析。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基督教「三自」教會性的努力/陳豐盛

本文追溯改革開放初期的宗教政策,研究全國「三自會」恢復之初的工作重點,分析浙江教會領袖蔡文浩的案例,探討「三自會」以「教會性」作為切入點,尋求其擴大團結面的目標。

基督教社群中的「禱告婆現象」及其宗教意義──以溫州地區的教會為考察對象/倪步曉

本文主要是以二十世紀末以降溫州地區基督教的「禱告婆」現象為例,說明禱告婆是溫州基督教社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的信仰方式形成教會的生態文化,建構注重宗教經驗、追求實效靈驗、偏重感情輕學理,具有民間場域傾向的信仰傳統。

十分材料十分話——蘇精的十九世紀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黃文江

本文介紹蘇精從事學術研究的歷程、治學方法以及成就。在其高級學位的研究論文,他疏理出倫敦傳道會在東南亞以及中國的出版事業,對於主要的傳教士、華人同工與信徒等均有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