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穆斯林的……/MR.DM

今時今日的世界,基督的大使們身處一個幻變和多元的世代。我們應如何面對日新月異的挑戰呢﹖福音的信息雖不變,但是福音的傳播又可如何適切不同的處境﹖今天,我們不同信仰的鄰舍又是什麼境況﹖他們有沒有轉變﹖有沒有進步﹖這些問題也是當代基督徒需要回答的。在跨文化的場景中,以上的問題就更加複雜。經過八年在中東工場的服侍和觀察,我發覺如果傳道者不先好好思考以上種種,我們恐怕只會是枉對空氣打拳﹗以下,我會嘗試用傳播原理模型中的信息(Message)、傳者(Messenger)、接收者(Receiver)和對話模式(Dialogue),去討論在宣教教育上需要的更新。主要,我們會針對在穆斯林群體中的宣教作討論。

大喜的信息:

相信沒有福音派會反對「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是救贖福音的主要信息。可是,這卻不應是惟一的信息。伊斯蘭教是一個追求天堂並努力逃避地獄的宗教(除一些追求與神合一的蘇菲主義者外),他們強調的是如何以正確的宗教行動去對真主完全順服。無論他們是否承認,來世的福樂也是他們最終的目標。他們的禮儀和律例也是圍繞著如何去界定誰是上天堂和誰會滅亡。基督徒當然擁有來世的永生,但是我們都知道與神同行的永生生命其實是由今生開始的。福音的大能不單帶來天堂,更給予我們個人、群體、社會、甚至國家現世的改變。真正的福音會給予人更新的價值、社會的重建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復和。福音的大能是有今生也有來世的,如何展現福音信息的廣泛性是基督徒需要思考的。我們如何見證福音對個人和群體中不同層面的更新﹖我們如何讓穆斯林明白救贖不應單單只為了上天堂﹖十多年前發生的阿拉伯之春和今天在中東區的動盪,展露了伊斯蘭教仍然未能好好回應這些現世的問題。但我們又是否有話可以跟他們說呢﹖

傳者的見證:

我的穆民朋友曾跟我說「不要看穆斯林去了解伊斯蘭教,因為無一個人可以代表伊斯蘭教」(這是一個普遍的說法);但是使徒保羅卻明明說「弟兄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當留意看那些照我們榜樣行的人」(腓3:17)。傳信息者的行為影響他們宣講信息的可信性;我們的身體力行反映了我們所相信的。因此,基督徒都明白有好見證的重要性。身為一個跨文化工作者,我們就更需要了解自身文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自我身份上的識別和其他有可能影響我們所傳信息的事情。雖然沒有人能完全客觀地把一個未被文化和歷史影響的福音傳遞出去,但是當我們意識到自身思想、文化、傳統和其他東西會如何改變了所傳的信息,我們就更能讓聆聽者明白原始的福音。同時,這也可避免我們「不智」的行為和態度破壞了我們所宣揚那一位的形象。而且,如果我們深信基督是活的,基督徒的生命也理應是活的。我們傳遞的也應該是一個天天有新體會並「活著」的信息:一個不停留於教義和得救見證的信息。

了解你的鄰舍:

過去,不少學者也只專注於研究伊斯蘭教的起源、教義和傳統。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去探求活著的伊斯蘭教(Living Islam)。要跟穆斯林朋友有更好的溝通,我們就需要了解鄰舍的起源(這仍然是重要的),並且明白他們的多元性和多面性。世上沒有一個定格了的伊斯蘭教,卻有很多個動態的穆斯林群體。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主義、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等等也都培養出迥然不同的地區「伊斯蘭教」。從這些了解,我們才能找到宗教間的共同語言,甚至可以讓兩者一同去面對相同的挑戰。在這個世代,沒有任何一個宗教可以自我封鎖成為一個孤島。我們也身處宗教多元(Religious Pluralism)、世俗化(Secularization)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等等的環境之中。因此,跟其他宗教人士共融相處甚至共同合作已經不再是單單一個選項,對很多群體來說,這更是一個實際的需要。在談合作之先,我們又是否了解我們合作的伙伴﹖我們是否知道伊斯蘭教現代主義是如何影響著全世界呢﹖

對話模式而不再是獨腳劇 (Dialogue but not monologue):

改革後的宣教歷史大都記述了福音如何由一個較強勢的國家或民俗,被傳到另一個比較弱勢的群體。也因此,有不少的時候傳者也可以用單向獨白式的演說去勸說接收者。但是,在今天的社會中不同的聲音也要求平等和公平的對話,昔日的接收者也變成了今日的傳講者。這意味著,傳講和接收的模式理應更新為雙向的:同步地有來也有往。而且,個人感受和群體感受在後現代社會中也越來越舉足輕重。在宗教上,我們除了說自己的故事外,也需要坐下來聆聽別人的。所以,今時今日我們更需要在平等的位置上與其他信仰進行宗教對話:神學上的對話、社會上的對話、生活上的對話和生命間的真誠對話。既然基督教不是一個孤島,我們就必需跟鄰舍好好彼此溝通。事實上,基督徒尊重別人的真誠溝通更可以視為一種愛的表達行動。可是在對話之先,我們仍需要思考為何要對話、如何對話和談什麼,才能最終製造出有意思的對話空間。筆者相信在有信仰立場下,再加上彼此的尊重和平等的地位,才會有真正的宗教對話。

總結

本文中的思考可以說是我個人的一些反省,也是我想繼續研究的範疇。因篇幅所限我們仍未有就宣教模式(Channels)和難題(Noise)作討論。在宣教上,我認為神才是主導者和最原始的溝通者。並且,衪願意與我們在宣教路上同行同工並讓我們大開眼界。盼望建道跨文化系可以與你一起去探索神的宣教使命(Missio Dei)。

原載於《建道通訊》210期,2023年1月,頁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