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What’s Next? 香港教會何去何從? / 葉松茂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蔡少琪院長: 「神深愛世人,深愛教會,深愛香港,深愛經歷各種動盪、艱辛、憂慮、擔心的香港人,深愛我們一眾小僕。四年前,在2019年4月,我們舉辦了「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深入探討九個大課題。隨後的夏天,香港社會運動發生,香港社會和教會經歷翻天覆地的動盪,再加上Covid疫情、國安法、俄烏戰爭、中美冷戰、移民潮的各大動盪,許多牧者和深愛香港教會的弟兄姊妹都感到迷失,香港教會現今實際光景如何?香港教會何去何從?

作為扎根香港的建道,我們一眾同工在禱告中領受異象,決定再辦一次大型的前景會,與眾同工、衆領袖、衆弟兄姊妹,一起拋磚引玉,獻出我們卑微的觀察、體會、分析和洞見,祈求神的恩典。我們祈求,在疫情告一段落時,能邀請衆多同路人共同探討香港教會現況和前瞻。」

在今年4月17日,建道再次舉辦了香港教會前景會議,當日有40多位不同宗派和教會的領䄂,按不同題目以公開講座形式分享了近況,也前瞻未來的路怎麼走。當天有差不多一千位教牧同工和信徒領袖出席。這次會議的籌委會主席是陳韋安牧師,籌委會還包括高銘謙牧師和葉松茂博士。三位籌委花了大半年的時間,為了預備這次前景會議,預先探訪了20多位教會領袖,親自了解香港教會在不同層面上的情況。另外, 建道神學院預先進行了一次香港教會質性研究,按不同規模的堂會,舉辦了4次教牧同工的焦點小組,每組有5-10個建道校友,為這次會議提供一些具體的教會觀察以及前瞻性建議。在今年4月14日,我們也跟10多位不同堂會和宗派領袖以小組形式深入互動交流。

這篇文章並非這會議的報導,40多位講者的豐富內容也無法用一篇文章報導。我們嘗試以前景會議和預備時的質性研究和探訪作為基礎,拋磚引玉,探索香港的教會未來何去何從。

困難重重的歲月

用「困難重重」來形容過去幾年的歲月一點也不過分。移民、爭議、疫情不單單打擊了香港眾教會的士氣,也使參加聚會的人數減少。香港教會普查發現,所有教會崇拜總人數由 2014 年的 305,147人降至 2019 年的 268,822 人。過去幾年情況惡化,大部分宗派聚會人數有15-20%的下降,個別堂會有更大的跌幅。統計上也有困難,雖然大家都恢復了實體聚會,不少堂會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的信徒在網上聚會,而網上聚會的人數不容易準確判斷 。人數下降最大的原因是移民潮,特別是有年輕子女的家庭,有大比例的流失。可能因為疫情後聚會復常,過去一年人數似乎有所回升。至於教牧同工的人數,不同的宗派的情況有落差,部分宗派只有少量教牧同工離職,但三宗(浸信會、播道會和宣道會)的情況比較嚴重 。宣道會的教牧同工總人數從2018年的542人下跌了73人,過去兩年合共164人離職,當中包括移民、退休及轉換工場的。播道會的同工總人數相對比較穩定,但離職率仍創新高,每年達到10-12%。浸信會聯會2021年減少了17% 約100位教牧同工,不過2022年反而增加了8%,39位。奉獻收入也同樣下降,不少宗派的總收入下降了20%以上。

事奉人手短缺也是不少堂會面對的問題,例如有堂會本身只有4位司琴,流失至只剩下1位。不少事奉人員離開是人手短缺的主因,但有部分弟兄姊妹所任職的公司因為移民潮缺乏人手,導致他們要不斷加班,身心俱疲,亦影響事奉。有些堂會仍然在實體聚會以外保持線上崇拜,對中小堂會而言,增添了事奉人員不少壓力。

神仍掌權困難中仍感到樂觀

在這重重困難下,香港的教會是如何面對的?令人特別感動的是,在質性研究的四個焦點小組中,不少教牧同工表示,對香港教會前景感到樂觀,而這種樂觀不是因着教會沒有困難而感到喜樂,而是深信神在困難中給予教會驚喜。各宗派領袖亦在訪談中表達「神仍掌權」的信念。面對人數減少和社會情勢的新局面,大家覺得教會未來仍然有不少空間。陳韋安牧師總結這些訪談: 「這段日子裏,我深深體會到,儘管香港教會在一片黯淡的迷霧中,但仍然有許多有心的同道堅持著對教會的信念。」好幾個宗派領䄂表示,既然不少人離開了,人數下降了,未來就更需要努力佈道,為主多得人。很多堂會都認為現在要檢視現狀,重新再起步。宣道會更明言: 「確立香港宣道會是進取型宗派,於動盪不安中繼續堅守福音使命。教會在不同時代,以不同形式承傳福音,新酒需要更新的皮袋盛載,與時並進。」

如何與時並進呢?有幾個宗派現正全力重組架構,希望未來可以靈活地應對各種改變。其實這些架構重組,大部分是在這幾年社會動盪之前已經開展的工作。多年前有宗派因為一場官司,所有銀行戶口被凍結,對不少直屬單位有很大影響。為了避免這些法律及財務上的困難,並增加個別堂會和機構的靈活度,最少有三個宗派──宣道會區聯會、中華宣道會和播道會總會──近年都在推動架構改組,方向都是推動所有堂會和直屬單位個別進行公司註冊。從前這些宗派內所有堂會及機構同屬一間公司,遇上任何法律及財務壓力,需要大家共同承擔,現在各單位個別註冊,化整為零,大幅增加靈活性。當然個別註冊的堂會,仍然保留宗派的特色,例如在播道會,「所有堂會的公司章程細則,必須包含『播道會七條基本信仰』,而在堂會的則例中,需清楚列明與總會牧職部的關係,例如聘請教牧、按立牧師等守則,並且承諾遵守所定的神學立場。」

重整使命和模式

更重要的是重整堂會的使命和模式。在質性研究的四個焦點小組中,所有校友均表示世上沒有一蹴而及的方法,但堂會的出路皆在於重整堂會的使命,把面對困難視為福音機會。部分小堂會有機會接觸和服事該堂會區內的新來港人士,更新了焦點和使命,並為堂會帶來新的氣象。另外一間大堂會亦在研究主動進入社區,透過社關工作來傳福音。

旺角宣道堂最近幾年通過不同的社會服務,接觸大量社區內的居民。堂主任陳淑娟牧師在前景會分享到其中一個服務,是在疫情中為確診者成立電話熱線,無接觸地配送食物及各類物資。這服務充分體現堂會的靈活性,只用一小時就成立了熱線,有100位義工參與,高峰期每天接聽350個電話。為什麼只用一小時就成立了熱線?因為陳牧師親自接聽所有電話啊!宣道會宣基堂在疫情中,在彩雲邨成立了新的堂點,一年多的時間成長到100多人,其中一堂長者崇拜會派發物資給長者。但負責的程展鵬牧師強調自己不是社工,最重要的是人性化的相處,每個長者都個別電話關心,當成家人一樣。旺角宣道堂亦極重視受助者的個別關心和福音工作,規定所有受助者必須接受家訪。堂會派出家訪隊, 每年向每一個受助者進行六次家訪,關心其需要,向他們傳福音,也邀請他們返教會。

確立了使命,還需要調整堂會的模式相適應。大量教牧同工和信徒領袖流失,堂會如何對應呢?比較積極的宗派正努力推動留下來的信徒,學習承擔更重要的角色。有宗派挑戰資深成熟的信徒,全時間在堂會做義務同工,一起服事教會,且已經招募了第一批的信徒領袖進行培訓。另有宗派推動所有堂會,未來幾年,每一間堂會都鼓勵一位青年人獻身,進入神學院準備將來全職服事教會。播道會正推動大量信徒領袖接受培訓,再由播道總會牧職部授予「聖禮施行許可證」,更進一步塑造「信徒皆祭司」的牧養觀,令教會更靈活。事奉人手不足,個別堂會有各種嘗試,例如:有小堂會改為以家庭作單位的形式帶領敬拜。

網上事工與新媒體

另一個模式的改變,就是網上事工與新媒體的運用。疫情嚴重,所有實體聚會取消,令崇拜、團契和主日學都改到網上。現在實體聚會復常了,應該如何看待網上事工和新媒體的運用,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不少信徒因著慣性,不願意回來實體聚會,選擇繼續參加網上的崇拜,教牧同工感覺牧養他們十分困難,更遑論推動他們事奉。所以有堂會刻意停止提供網上崇拜這一選項。另一邊廂,有部份教會刻意保留了網上崇拜或主日學,還加強了媒體製作和確保優質的內容,於是在網上增加了不少聚會者,人數可能比堂會原來的聚會人數更多。亦有不少人發現,網上小組聚會可以凝聚更多人,特別是海外的信徒和不方便在該時間實體聚會的。網上的會議在不少堂會也已經成為常態。

新媒體更可以是創意佈道的新模式。流堂的潘智剛提出,在面向媒體佈道改革時代,意識、形態、事工三方構建,缺一不可。形態上,不能單單從上而下、權威式的講述, 而是進入「自媒體」時代,全民創作,全民發表,資訊共享。事工上,需要結合基督教各樣的專才,以不同的方式,讓信徒把高質素的不同內容分享出去。香港啟發的劉恩琪則指出,影音及新媒體加強了傳福音的果效,但堂會必須以真誠的接待和聆聽互動的文化配合 。

重建關係 彼此關愛

談論到教會模式,不少人關心到在未來社會形勢下,堂校合作的教會模式是否仍然可行?宣道會區聯會的蘇國生博士指出,堂校合作仍然是可行的,最重要的是,堂會的活動不能影響學校的正常運作,而且要把雙方關係正規化,通過正式的使用協議,使一切都清清楚楚。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羅翠璧牧師認為,需要建立互信的基礎,堂會必須重視維護學校權益,學校設施在週末有任何損毀,永光堂都會主動向校方提出賠償。永光堂亦在開展新的學校事工。另外,不少機構在過去幾年也推動了大量的堂校合作計劃。事實上,參加建道神學院青少年事工更新計劃當中的堂會,例如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最近仍然通過堂校合作,招募了不少學生回到教會。新的社會形勢的確帶來一些挑戰、 一些調整的需要,但仍然有不少空間可進行堂校合作。

過去幾年社會動盪帶來堂會內的爭議,而且弟兄姊妹移民亦使留下的人感到無奈和無力。在討論重整教會的使命和模式的時候,我們必須特別努力重建堂會內彼此的關係,更努力建立彼此關愛的文化。時勢越困難, 我們越需要建立彼此相愛的群體。在前景會中,馬保羅牧師提醒我們「教會增長」文化可以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必須重新重視教會作為門徒群體的基本要素,當中第一個要素就是真誠相愛的關係,惟有當我們彼此相愛時,世人才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宣道會屯門堂游淑儀牧師也提到在策略創新的時候,也必須重視關係結連:信徒以教會為神家,實踐彼此相愛於小組或團契之中。

天樂浸信教會幾年前只有幾十個成年人,現在另外有100多位青少年聚會,除了著重校園福音工作,亦十分重視小組的牧養,推動大學生和高中生的組長緊密的、個別的去關心每一個組員。Flow church 流堂很重視每星期的崇拜,也開展創新的媒體事工,但堂會的核心關注,是信徒在小組內的牧養,教牧團隊內大部分都是小組牧者,同樣是緊密的、個別的去關心每一個組員。

未來仍然有路

最後,我想用今次前景會籌委會主席陳韋安牧師的話來總結:「無可否認,我們前方仍然有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難。然而,我深信,只要我們眾教會同心合意,懷着勇氣,以信心繼續靠着主耶穌基督前行,並以禱告作為我們的明燈,我深深相信,香港教會仍然有光明的未來——那是主耶穌基督在他裏面為我們預備的未來。」

原載於《建道通訊》212期,2023年6月,頁6-13。

作者簡介

葉松茂

拓展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