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回到聖經去:信徒培養模式重探 / 黃碩然
教會的「增長」與「負增長」
根據《今日華人敎會》月刊(2000年12月)的報告,普世敎會多有「負增長」的現象,似乎與七十年代由韋拿(Peter Wagner)博士揭幕的「敎會增長運動」背道而馳。香港敎會更新運動在二十世紀末曾向全港敎會進行「普查」,揭露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近五年來,敎會與敎牧同工的數字都有明顯的增長[1],惟每主日參加崇拜的會眾數目卻出人意外的縮減。[2]香港現有一千二百餘間敎會,若然每年有五千至六千人受洗加入敎會,每間敎會每年平均有四至五位新信徒,這是個頗保守的中位數,那為甚麼還會有「負增長」?為甚麼敎會每年會有超過六千信徒「失蹤」?問題究竟在哪裡?
誰出走了?
一般來説,敎會的信徒可以分為七類。第一類,是集敎會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慕道者。他們被關心愛顧、重視,由慕道班、福音班、洗禮班、初信栽培班⋯⋯「重重包圍」。第二類是由第一類晉升而來的基督嬰孩。他們是受洗一至兩年的一群;由於在他們未受洗之前,敎會已為他們作了很多美事,使他們經過各種栽培和考驗,因此一經受洗,敎會即視他們為已「入圍」的信徒,「應該」是已重生的門徒,要主動參加主日學、小組、團契、崇拜等經常聚會,並開始為主耶穌和敎會作出貢獻,參與事奉。第三類是敎會最大的一族——基本信徒。他們信主多年,經常參加崇拜,並有固定的奉獻。他們與敎會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習慣了享受信徒應有的權利,卻因個人事務繁瑣,未能盡上義務,只能成為敎會的「消費者」。
與第三類相反的,是一群積極投身的信徒。神叫他們得以成長,成為敎會的中堅分子,熱心事奉。可惜,當中有好些人只看見敎會的需要,忘記了自己的需要,往往因負荷過重,靈命入不敷支。第五類是敎會的領袖,他們與敎牧傳道同工一同承擔敎會的行政與策劃,成為敎會的主流一族,他們公私兩忙,疲於奔命。敎會中往往有另一小群游離信徒,在前五類的外圍徘徊,他們因曾受某些傷害,又未完全被醫治,而靜悄悄地躲在一旁療傷。第七類是一群十六歲以下的第二代信徒,他們在父母的催促、勸諭和帶領下,在敎會的傳統灌輸式培育架構中成長。在這七類信徒中,誰是最容易「主動出走」,成為「失蹤者」,導致敎會出現「負增長」的呢?第一類有敎會的重重包圍,可能性不大,第七類有父母的包圍,不容易「溜走」;第四、五類的敎會中堅分子和焦點人物,走無可走。最大可能離敎會出走的,是剩下來的三類信徒:初信的基督嬰孩、消費的基本信徒和療傷的游離信徒。
敎會集中全力培養未正式加入敎會的新朋友是美事,但不能在新朋友受洗加入敎會後,便不再跟進其新生命成長的培養工作。其實,初信主的人有許多需要,必須有生命成熟的肢體敎導和指導。在真道上剛起步的信徒,若能得到足夠的培養,敎會中不冷不熱的消費者便會逐漸減少。此外,如果能提升敎會的基本信徒為中堅分子,敎會的負增長相信亦快會消失。
亦師亦友——學效主「一對一」的餵養
屬靈嬰孩的生命成長與改變,必須有生命成熟的信徒作榜樣,並以生命餵養。主多次多方囑咐彼得餵養祂的羊(約二十一15-16),「餵養」者必須全人甘心去愛、關顧、陪伴、聆聽、敎導,嬰孩才能「成長」。在這網絡世代中,人很容易在多元化的資訊中變得自高自大,他們需要神話語直接的「餵養」,也需要保羅澆灌式的培養——及時施肥、修剪、除蟲,使能按時結果子(林前三6)。
神造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要以「一對一」的模式,才能逹致適切的餵養。主在世時,每一位來到祂身邊的人,無論是尼哥底母、撒瑪利亞婦人、彼得或約翰,祂都單獨面對他們獨特的需要,以亦師亦友的態度作出適切的敎導和指引。
聖經是培養信徒的「純淨靈奶」
主清楚指示屬祂的人,要常在祂裡面,祂的話就常在人裡面(約十五7)。主升天前,也囑咐使徒敎訓門徒遵行祂的話(太二十八20)。彼得在他的書信中,明言信徒若要逐漸成長,便應愛慕(認識)那純淨的靈奶(餵養靈命的糧食),就是神活潑常存的道(神的話)。希伯來書的作者在五章12至14節也説他以靈奶直接餵養在信仰真道上剛起步的信徒,使他們漸慚長大成人,能自己吃乾糧(領悟、明白神的話)。
環顧今日敎會所使用的栽培材料,十之八九都是人把神的話先咀嚼,再加上自己的消化(經歷),混合而成的「人造靈奶」。許多時候,初信者沒有機會直接吸收從神來的純淨靈奶,只有被人的經驗或敎會的傳統敎導所摻雜的奶,這種奶往往限制屬靈生命的成長。因此,當一位成熟的信徒要以「一對一」的模式培養新信徒成長時,最佳的敎材應該是聖經,讓初信者直接從神話語得餵養長大。
以系統神學主題(將聖經的主要核心信息歸納出來),配合陪伴(開係的建立)的方式,能幫助初信者漸次認識神的話,並在陪讀者誘導下探討經文的要點(知)、神話語給人的感動和亮光(情)、人應有的回應(意),及應當履行的本分(行)。如此從「知」「情」「意」「行」四個層面學習並遵行神的話,又透過「聖經陪讀」的過程——看、讀、聽、説、做,學會自己吃乾糧(靈修、默想、研經、釋經),初信者就能長大成人、分辨好歹了(來五14)。
「一對一」培讀聖經的意義與功效
「一對一」陪讀聖經,是讓初信者健康成長的捷徑,目的是藉陪讀選定與主題有關的靈奶經文,彼此分享學習心得,彼此代禱,彼此切實相顧,建立緊密的肢體關係,使聖經真理能深入人心,化作生活行為。
一位成熟的信徒可以陪伴一位同性別的初信者,每星期進行一至兩次的聖經陪讀與分享,每次約三十至四十分鐘,並經常以電話聯絡,彼此扶助、代禱。「陪讀」的形式主要以定時、定地、定人、定進程為「約章」。意思是要陪讀者與被陪讀者在神的引導下,彼此約定分別某個固定時間,在某個安靜的固定地點,按照固定的陪讀步驟進行,使能達到一定成果。陪讀者更要作好榜樣,除非有重要事故,否則絕不任意更改既定的約章,更不能隨便找人頂替。
「一對一」的亦師亦友培養模式,適合剛受洗的新信徒,及未完全成長的敎會消費者。無論各行各業人士,只要具小學程度,有共通的語言,經過事先的禱告,有神清楚的帶領和契合,並雙方已建立互相信任的友誼,便可互定約章,開始陪讀。期望這模式能消除網絡科技所引起的人際疏離危機,使人重建群體生活,而且,透過誦讀神的話,不但「被陪讀者」得成長,「陪讀者」本身也能在神話語中得建立。「一對一」的培養模式,目的是建立人,不是單為讀經、認識真理,而是叫人得住在主裡面,滿有基督長成的生命力。
註: [1] 《2000年的敎會普查報告》,香港敎會更新運動。 [2] 同上。
原載於《建道通訊》125期,2001年10月,頁4-5。
Latest Articles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