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文化/貓頭鷹

/貓頭鷹

香港宗派堂會

今年暑假逗留在長洲,感謝文化中心的收留,讓我這個不熟悉文化的厚生仔(編按:意指小伙子)可以參與資料整理與收集。這次主要的任務是整理香港各宗派教會及佈道團資料。由於暑假的頭兩周去創啟地區穆宣,這段時間其他幫手的同學已經開始初步整理資料、宗派分類並建立電子資料庫表單。返港後,我從其一宗派開始將資料鍵入資料庫,各式各樣的資料,包括年報、堂    會周年特刊、牧者紀念刊物、堂會介紹、甚至有主日崇拜程序表。儘管資料堆積如山,但看到這些年代久遠的文字與相片,往往忍不住停下多看幾眼,有的堂會歷史都過百年了,平面文字圖片彷彿栩栩如生跳脫出來,映在眼前。令我好奇的是,為何主日崇拜程序表都要收藏?通常崇拜結束就被隨手即丟。後來才明白,若其他地方沒保存這份資料,有相關需要的人可以在建道文化中心資料庫搜尋。即使看似平凡的程序表,或許對特定人士有特別意義。這就是保存歷史的初衷及必要。

佈道團

建道佈道團已經成立超過一百年了,累積存放的資料有好多箱。看到許多認識的名字,原來好多曾就讀建道的香港牧者都擔任過佈道團同工甚至團長,也見許多現任學院師長同工曾擔任佈道團要職。許多會議紀錄、工作計劃書、與服侍單位的書信往來,讀着這些資料,感受到建道對佈道的熱誠,感受到神學生們認真準備佈道,感受到搶救失喪靈魂的迫切。有的資料泛黃,有的資料難以分辨實際年份,我們戴着手套,拿著鑷子,小心翼翼移動珍貴資料。回溯佈道百年史,見證佈道方式的演變,現在是多媒體影片,以前是幻燈片;現在是電腦打印,以前是手寫。雖然隔了一層手套,我們的手都摸到堅持做佈道的溫度。沒有高科技的輔助,但在佈道團各部門的會議紀錄中,體會學兄姊看重佈道的認真不僅是火熱,更充滿縝密的思考,因應各個佈道對象的不同願意即時調整服侍方向及手段。開荒吃苦火熱再加上靈巧,建道佈道精神永存。

迦密山論壇

感恩在論壇的前一晚可先入住浸大,專心預備隔天的敬拜服侍,在神面前我靜默,求神給我合適的經文,並念着手冊上每個學者的名字,一一禱告,相信神要使用今次研討會,能為這世代做些事。在敬拜中感受到,從心合一不是統一,不是口號,而是信心的行動,並且以神為中心,有基督掌權。感恩這三天有神的祝福,論壇很順利。由於大會使用的語言為我母語,這三天特別享受,除了敬拜及書攤服侍外,能有機會聽各種領域的專業學者分享最新最犀利的主題。我特別對同性、文化、政治、親子及教育格外有興趣,尤其在後現代的相對主義衝擊下,基督徒能從多元專業領域的面向作佈道護教,實為一大助益。這三天服侍兩岸三地海外的學者們,他們來自不同專業領域,體會到台上台下的積極交流,反映出現代服侍型態轉變為跨領域的重要性。何德何能可以參與其中,願這些學習及領受不會被時間沖淡,願這都化為禱告及前進的步伐,我們回顧歷史,也正在寫歷史。

原載於《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65期,2017年2月。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