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6期

The Authorship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saiah 35(以賽亞書第三十五章之作者及歷史背景) / 關嘉仁

學者對以賽亞書第三十五章作為第一以賽亞書一直持懷疑態度。在1891 年,以賈拉斯為首的一班學者拫據文字、風格及題材,辯稱此章為第二以賽亞書。近期有更多學者在研究其編纂者背景後,認為這是被擄後的作品。

The Case For Case Revisited(再論「語意格」) / Stanley E. Porter 波特斯坦利

《建道學刊》創刊號曾登載一篇由黃錫木撰寫的專文,內容討論「語意格」 理論在新約希臘文中的應用。本文乃根據現代語言學近期的著作回應其文章,並提出若干在應用上必須注意的問題。

馬太福音中的神學與群體 / 黃根春

在馬太福音的研究中,學者很早便覺察到有兩種不同的思想傾向,即傾向以猶太基督徒或以外邦基督徒為本的思想。這兩種思想傾向的張力可以從馬太的宣教使命(十5-6,二十八18-20)、詮釋律法的手法(五17-20,七12)及審判的概念(二十一43,二十五31-46)中看到。

The Sebasteion In Aphrodisias: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A Temple Complex For The Imperial Cult(愛芙狄詩雅的太子廟──君王崇拜中神廟的結構及意義) / 鮑維均

新約學者早已認為羅馬的君王崇拜在小亞細亞的發展是重要的。本文旨在研究位於愛芙狄詩雅的太子廟,在公元一世紀用作君王崇拜的綜合大樓,通過研究這座大樓的建築設計,我們知道建築這座大樓顯然是為展示羅馬君王的實力,以及加強羅馬和愛芙狄詩雅人的維繫。

愛芙狄詩雅簡介 / 甘汝誠

愛芙狄詩雅位於土耳其西南艾丁省(Aydin)加拉加蘇縣(Karacasu)舊基爾村(Geyre),約在士每(Izmir)西南230公里的地方。

本體與象徵──論田立克處理上帝知識的方法 / 楊慶球

本文處理田立克的兩個基本課題:本體論和象徵。

受苦的上帝與冷漠的人類──莫爾特曼的十字架神學與人學 / 安希孟

莫爾特曼認為應該改革對上帝的概念。現代基督教的身分危機是由對上帝的概念引起,支配基督徒生存的是被釘十字架的上帝,而不是宗教、階級、種族、國家的偶像。

中共建國前後吳耀宗的教會改造思想 / 梁家麟

五十年代的三自運動,對當時的中國基督教會,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和傷害,影響至今未衰。吳耀宗作為運動的發起人與推動者,他與中共的關係及其在運動中扮演的角色,一直備受爭議。

普羅伊斯。《舊約神學》上冊。(Preuss, Horst Dietrich. Old Testament Theology, Vol. I.) / 謝品然

原德文版(Theologie des Alten Testaments)的上冊於1990年完成,1991年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