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 月 6 日
「建構福音派之屬靈分辨模式:愛德華滋和聖依納爵傳統對話 —兼評霍華德的知識論」/廖炳堂
改革宗福音派的神學傳統一向不太重視對感性經歷的研究,所以至今仍未有較完整之屬靈分辨模式。
2017 年 10 月 1 日
從感性經驗到經歷上帝/廖炳堂
渴求感性經驗和情感得醫治,是當今時代的特徵。普遍人的心靈,重視和相信感受,多於相信理性,「我能夠感受得到的」才是真實、才是真理。這標準遠遠比「我能否在理性上了解或論證」是否真實(或真理)更為重要......…
2017 年 10 月 1 日
作敬虔人/高銘謙
提摩太前書六章3-10節中,「敬虔」出現了三次: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3節)、他們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5節),以及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6節),因此,敬虔是整段經文的主題。到底甚麼是「敬虔」呢?…
2017 年 6 月 1 日
異象與人才/梁家麟
從中國大陸遷至香港後,宣道會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變化,包括上世紀五十年代從事難民與邊緣區域的貧民工作,六十年代藉社會服務而有的開拓,七十年代大規模的傳福音和植堂等。每次變化,一方面都是把握了社會發展的契機,另方面也是因為新一代的領袖興起的緣故。…
2017 年 3 月 1 日
再認識巴特/陳韋安
華人教會一個有趣現象︰許多人談論巴特,但真正閱讀過巴特的人卻不多,這當然因其著作鮮有中文翻譯,且太多、太長。因此,上一代華人教會有時候會稱之為「新派」,甚至有些人索性將他標籤為「自由派」。這絕不正確。…
2017 年 2 月 1 日
女性.文學.政治.神學──杜樂蒂.左勒本色/陳韋安
左勒於一九二九年生於科隆(Köln),與其時的德國人一樣,年少經歷二戰的煎熬。二戰結束後正值大學時期,十八歲開始於科隆、哥廷根、弗賴堡等城市修讀神學、哲學和文學研究,認識存在主義哲學與基督教神學──這兩股力量對她的生命有深遠的影響。…
2017 年 2 月 1 日
慎防「法利賽人化」/高銘謙
大兒子,才是浪子比喻的主角。 「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路十五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