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聖山/高銘謙

特朗普(Donald Trump)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可能是受到錫安主義或美國福音派,如何理解聖經對耶路撒冷的地位的論述影響。

伊斯蘭的使徒──池維謀/吳劍麗

説穆斯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得之民群體,並不為過。根據去年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建構福音派之屬靈分辨模式:愛德華滋和聖依納爵傳統對話 —兼評霍華德的知識論」/廖炳堂

改革宗福音派的神學傳統一向不太重視對感性經歷的研究,所以至今仍未有較完整之屬靈分辨模式。

教會改革從內在激情開始——祁克果/李文耀

祁克果(Søren Kierkegaard,……

更新組織,專注使命/梁家麟

讓我們重新確認甚麼是教會必須持守的真理、必須踐行的使命,將不變的和絕大多數能變的區分出來。然後嘛,系統整理,化繁為簡,靈活變通,專注使命。……

從感性經驗到經歷上帝/廖炳堂

渴求感性經驗和情感得醫治,是當今時代的特徵。普遍人的心靈,重視和相信感受,多於相信理性,「我能夠感受得到的」才是真實、才是真理。這標準遠遠比「我能否在理性上了解或論證」是否真實(或真理)更為重要......…

作敬虔人/高銘謙

提摩太前書六章3-10節中,「敬虔」出現了三次: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3節)、他們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5節),以及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6節),因此,敬虔是整段經文的主題。到底甚麼是「敬虔」呢?…

異象與人才/梁家麟

從中國大陸遷至香港後,宣道會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變化,包括上世紀五十年代從事難民與邊緣區域的貧民工作,六十年代藉社會服務而有的開拓,七十年代大規模的傳福音和植堂等。每次變化,一方面都是把握了社會發展的契機,另方面也是因為新一代的領袖興起的緣故。…

佈道團歷史性與時代性的反思/陳智衡

建道神學院學生佈道團自百年前成立以來,都因社會轉變而作出具時代性的事工發展。

再認識巴特/陳韋安

華人教會一個有趣現象︰許多人談論巴特,但真正閱讀過巴特的人卻不多,這當然因其著作鮮有中文翻譯,且太多、太長。因此,上一代華人教會有時候會稱之為「新派」,甚至有些人索性將他標籤為「自由派」。這絕不正確。…

女性.文學.政治.神學──杜樂蒂.左勒本色/陳韋安

左勒於一九二九年生於科隆(Köln),與其時的德國人一樣,年少經歷二戰的煎熬。二戰結束後正值大學時期,十八歲開始於科隆、哥廷根、弗賴堡等城市修讀神學、哲學和文學研究,認識存在主義哲學與基督教神學──這兩股力量對她的生命有深遠的影響。…

慎防「法利賽人化」/高銘謙

大兒子,才是浪子比喻的主角。 「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路十五31-32)……